【安徽輕工網訊】蘭葉春葳蕤,桂華秋皎潔。欣欣此生意,自爾為佳節。此時此刻,沙家浜蘆葦高聳,蘆花成浪,強風吹不散,扎根泥土,生生不息,恰似人民群眾團結堅韌的品格。日前,第四黨支部全體黨員來到革命故地沙家浜,追尋紅色足跡,傳承革命精神,亦赴一場和綿綿蘆花的相約。
走進沙家浜,同志們悉數排成兩列縱隊,虔心接受紅色教育培訓。景區現場教學引領員首先帶領大家來到巨幅花崗巖照壁前,照壁由著名新四軍將領葉飛題詞,于1990年春重游戰地時寫下,“沙家浜的意義在于,在滬寧鐵路武進以東直到上海地區(即江南東路)能否建立抗日根據地,開展抗日游擊戰爭,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力量,一九三九年五月,新四軍六團以江抗名義東進,建立了陽澄湖為中心的蘇常太根據地,以及澄錫虞、嘉定、青浦根據地,回答了這個問題。葉飛 1990年5月”。在這段題詞的背后有著關于新四軍六團東進是否選擇沙家浜,葉飛立下軍令狀的傳奇故事。沙家浜一帶,葉飛將軍曾經在這里指揮過,戰斗過,且功勛卓著。歷史證明,沙家浜在江南抗日力量和革命武裝力量中具有重大作用。
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瞻仰廣場,教員繪聲繪色講起一段普通軍人和普通百姓的抗日故事,正是這些普通的抗日英雄譜寫了軍民團結一心、魚水情深的動人贊歌。沙家浜的故事發生在“江抗”西撤并準備向蘇北發展時,留下了36名傷員在陽澄湖畔后方醫院養傷,而現在的沙家浜景區就是當年后方醫院。當時醫藥緊缺,日軍搜索嚴密,醫護人員和當地百姓憑借英勇智慧,不畏犧牲的精神,竭力掩護救助傷員。我們看見瞻仰廣場上刻著“雙擁廣場”四個大字,擁軍優屬、擁政愛民,深刻反映了我國軍民血肉相連的本質特征。接下來,在教員的指導下,第四黨支部支部代表敬獻花籃,整理綢緞,全體行鞠躬禮。在支部書記李子木帶領下,全體黨員同志面對黨旗鄭重宣讀入黨誓詞,莊嚴肅穆,更加堅定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砥礪奮進的決心。